English

科学精神:科学道路的起点

1999-09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钱七虎,1937年生于江苏昆山,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1965年获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,1983—1996年担任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,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,负责防护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博士点指导工作,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,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同济大学及东南大学兼职教授。专著有《民防》、《防护结构计算原理》、《有限单元法在结构计算中的应用》等。

1949年上海解放我读初一,1954年高中毕业,我的求学生涯是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的。

那时国家刚刚解放,百废待兴,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时期,充满革命的激情,思想敏锐、活跃,发奋学习科学技术,渴望把祖国建设好。我们喜欢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》以及吴运铎的《把一切献给党》;喜欢读居里夫人、爱因斯坦的传记,我们崇拜英雄人物,崇拜科学家,立志要做一个对祖国、对人民有用的人才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我牢固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,这些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,其实都是很具体的东西,学好了会受用一辈子,比如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啊,求实的态度啊,等等。这就是我所说的科学精神,也算是我科学道路的起点吧。

举一个例子,有一次我读到了《牛虻》,那时可供我们读的书不多,所以见到这样一本好书就反反复复地读。书中有革命烈士的视死如归,也有主教的虚伪和丑恶。看后就想世界上不仅有美的东西,也有丑的东西,而且丑的东西往往还披上一层虚假的外衣。这就特别需要学会辨别、学会思考,能够认识到表面下的东西。时间一长,就会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,这种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。

我认为青少年时期对人影响很大,那是重要的打基础时期。这时候一切尚未定型,可塑性很强,一本好书,一个好的老师,甚至一种兴趣爱好都有可能影响你的一生。那时我就在一种朦胧的求知欲中开始了对科学、对未知世界的思考和探索。那时常常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,追问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,例如:人是怎样变来的,世界是怎样产生的,风是什么,雨是怎么回事等。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天性,科学精神就是这样来的。你别小看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,没有这样小小的好奇心理,科学研究、科学发现就是一句空话,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从这样的小问题迈开第一步的。

科学素养、科学精神不是天生的,是在求知求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。这种素养和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,单纯的大脑如果不用科学的东西去充实,那么就容易丧失“免疫力”,容易被一些封建迷信等不好的东西“感染”。

我们那时候能够看到的科普读物远不如今天的丰富,印象最深刻的是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是当时团中央办的《中国青年》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,我们一下子被它那丰富多彩的世界迷住了,那时我在班上是团支书,就组织同学们有计划地读,大家求知欲都非常强,每读完一些就在一起交流,谈体会、谈感想、谈对未知东西的渴求。也许就是从那时候,从书中的“是什么、为什么”的讨论中,一种科学素养、科学精神就在身上悄悄诞生。

现在的青少年,学科学、讲科学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得多。有各种各样的科普、科幻读物,有博物馆、天文馆等形象生动的场所,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,但培养科学素质、科学精神远远不止这些,要更强调一种认识,一种方法,一种辨别是非的能力。这是一切科学道路的起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